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化古蹟

預留區域
新竹孔廟
道光四年(1824∼1957)新竹孔廟完成,九年再增名宦、鄉賢、昭忠、節孝四祠。同治五年再添購祭器樂 器及佾生樂生服飾,體例已臻完備。此廟是竹塹城第一座由民間捐貲完成的建築物。由林璽、林洋瑞督建。1957年遷至公園現址。 孔廟也稱文廟,為中國儒家文化的具體象徵,從孔子的故居演變而來,為了表現尊孔崇道,孔廟不闢正面入口,均從分列左右的禮門或義路進入。泮池是一個半月形的水池,古時宅第或廟宇前常有半月形水池,為防災、調節暑熱及風水之家徵及泮宮之水的意義。 孔廟櫺星門不畫門神,門板上有108枚凸出門釘,它從城門的鐵鉚轉變而來,櫺星門的中門左右分置抱鼓石,又名石球,門內 巨柱林立素雅,不彫對聯是遵循不可在夫子廟前賣弄文章古制。 儀門又稱大成門,為進入大成殿之主門,面寬五開間,只有祭典時才打開,它的左右各闢一門,左為金聲門,右為玉振門,為平時出入之用。 大成殿是孔廟主殿,正中供奉至聖先師牌位,殿前有一突出台座稱為月台,也稱丹墀,供祭孔時跳六佾舞或八佾舞之用。屋脊中央置七級寶塔,民間傳說鎮邪作用,兩端立通天筒,以示崇敬。左右配祀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與十二哲人。 嘉慶二十二年(西元1817年),淡水廳始建黌宮(孔廟),移彰化縣學訓導於竹塹,原址在今日的大成街。光緒二十一年,日軍攻下竹塹城,將孔廟充當守備隊房舍,一時祭典被廢,宜至民眾抗議而再續,十年後,重修大成殿,廟殿周圍房舍,就作為新竹公學(新竹國小的前身)的校舍。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鄒滌之任縣長時,將孔廟自原址遷至新址。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的孔廟祭孔大典是塹城盛事,吸引廣大民眾觀禮,拔智慧毛儀式更是重頭戲。學生和應試考生爭相求取智慧毛,希望藉此求取智慧,拔得頭籌,金榜題名。
鄭用錫墓
創建年代:清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 歷史背景: 鄭用錫,字在中,號祉亭。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卒於咸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八年),葬於香山之麓,同治八年(西元一八六九年)改葬於現址大眾廟山。用錫為「開臺第一進士」,生前官至禮部鑄印局員外郎。 建築特色: 墓園四周環境優雅,墳墓坐東南西北,墓外型呈橢圓形。墓碑分石心和石翼兩部分,都以花岡石石材打造。墓肩為洗石子材料構成。 墓前則立有用花岡石雕成的石人像、石馬、石羊和石虎各一對分立兩側。左邊立的文官,看起來溫文儒雅,右邊立的是武官,看起來雄壯威武;石馬之套頭、馬鞍、坐姿的石虎、跪姿的石羊造型,也是十分活潑。 在墓園左側,有后土的設置,這后土規模也有二曲半,是進士墓的守護神明。進士墓正前方兩側立有兩根石柱,又稱為神道柱或石表,上刻有頌揚進士之文字,這石筆柱墓地的指標。
新竹火車站
新竹火車站在是1876年遷到中華路現址,為臨時性建築,1905年新竹市實施第一次都市計劃,車站前廣場形成新的放射狀節點。1913年新建車站時,為了讓車站中央尖塔及入口玄關,能在都市景觀上,形成中正路的端點,與東門城相互呼應,中央對稱軸移左方,在早期台北、基隆、新竹、台中四個磚造車站是最特殊的一個。 新竹車站是一幢混合式的西洋建築、凸顯的拱心石,刻意強調外牆石面分割線,希臘山牆,鐵柱乳丁,柱頭軍人勳章的徽飾等,都呈現出設計者對建築美學的觀點。鐵道曾是台灣經濟發展動脈,從軍事戰備到地方營建,經歷自然資源與工商貨物的運輸,逐步演變到目前以客運為主的階段。清代,劉銘隆,接著又築台北到新竹之鐵路。新竹火車站則興建於大正2(西元1913年)混合式巴洛克風味的西洋建築,樓高兩層、紅色的屋簷、灰色的屋簷、灰色水泥山牆、四向鐘樓、凸顯的拱心石,予人濃厚的懷舊氣息。八十多年的歲月是長老級的新竹火車站,在1996年公告為省定古蹟。然而,由於年久失修已見頹圮,市府遂以審慎嚴謹之態度,於2000年九月十二日著手整修,2001年9月底完工。時間的列車不斷駛出,一樣的生活現場,一樣的送往迎來,新竹火車站已是台灣西海岸最美麗,也是最古老的驛站────令人懷念。
新竹關帝廟
創建年代:清乾隆四十一年(西元1776年) 歷史背景: 此廟係同知王右弼捐俸倡建。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年)邑紳重修,左旁建馬軍廟,右側創觀音廟。此廟主祀關聖帝君,配祀關平與周倉。後殿原為聖祖殿,今祀倉頡先師、文昌帝君。民國六十六年增祀民族英雄岳飛,改稱武聖廟。 建築特色: 由牌樓入可見寬廣之廟埕,地面由長方形之石材鋪設而成。武聖廟正前方為戲台。正門檐前有古老之石鼓和石柱一對。正門上方,懸有「新竹武聖廟」綠底金字的牌匾,前方的斗拱雀替非常精緻,垂花上的豎材,還有美麗的仙人造型。正門及旁門之門扇,有黃色的門釘裝飾,配上紅色門板,異常醒目。門釘的使門只用孔廟及武廟和宮殿門板的外表,門釘上下左右對此齊。正門門板外另一道直檽矮門。 武聖廟主祀關聖帝君,在精緻的神龕上方,懸有清朝咸豐皇帝御賜之「萬世人極」匾額一方。聖帝左右兩方,則供奉有關平和周倉台神像。另在關帝君前方的四點全柱橫樑上,有造型搶眼精緻的鰲魚雀替,非常美麗。 武聖廟前屋脊採四個起翹的正身燕尾屋頂,中間正脊有雙龍護珠剪黏,另二個燕尾屋頂,中間正脊有雙龍護珠剪黏,另二個燕尾上有兩隻鰲魚。正殿屋脊上有雙龍護塔的裝飾,在文昌宮上方屋脊裝飾,就非常的特殊,它採用的是兩旁是兩條魚龍,中間是一個龍門意味著登龍門而貴的剪黏。
新竹金山寺
創建年代:清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 歷史背景: 初名香蓮庵,乾隆後期(約西元一七八五年)在金山面一帶拓墾的移民,奉祀觀音佛祖以求庇佑,咸豐八年由草庵改建,同治三年曾加修建,並改寺名日「靈泉寺」,因地處金山面而稱「金山寺」。 此寺建築所採用的材料非常的特殊,就是大量使用磚瓦來建造。橘紅色的磚牆、磚柱,不若一般廟宇的雕樑畫棟之精彩華麗,但簡樸大方,為全臺罕見,很有研究的價值。磚牆並非全為磚塊砌成,牆內是土牆,土牆上方再用磚拼排而成斗子牆,下方則用大卵石相疊而成,很有特色。 正門首懸有「開臺金山寺」的牌匾,其廟門和格扇等是木製的。門前一對青石雕鑿的石獅子,造型古拙。 正殿樑上掛著「順天應民」、「法雨宏施」的匾額。旁殿的正脊與垂脊銜接處做「銳」形的馬背形式,是典型的客家人建築。 星星形狀的馬背,很有特色。旁殿的山牆上,山尖下有綠琉璃花磚窗及鳥踏設計。
原北區戶政事務所
新竹街役場(1920年) 一九三0年,施行市制,新竹街改為新竹市,將街役場改為市役所,脫離新竹郡管轄而直隸於州,與各郡平行,一九四一年將香山區全部與頭前溪以西的舊港庄及六家庄劃歸新竹市轄。戰後市役所改為國民黨黨部,升格後作為北區戶政事務所。
 
 
 
東門城迎曦門
創建年代:清道光七年(西元1827年) 歷史背景: 自清雍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同知徐治民種植刺竹始,道光七年(西元一八二七年)同知李慎彝准淡水廳士紳鄭用錫等所請改以磚石築城,築城經費約紋銀十五萬五千兩,在「不動公帑一絲」的原則下,幾全為紳民捐造,工程由四位城工總理督工,分十二段修建。並建四門城樓:東 曰「迎曦」、西曰「挹爽」、南曰「砍薰」、北曰「拱宸」。1935年指定為史蹟。 建築特色: 迎曦門位於新竹市東門段,面積有三八三平方公尺,是歇山重簷式建築,屋脊燕尾起翹,簷下懸著吊筒(垂花)典雅秀麗。城牆雉堞用燕子磚砌城,所謂「雉堞」,指城牆上的矮牆,可做為防禦用之掩體,也可防止人員跌落。城牆本身用石材砌成,城門門洞,做半圓拱形之造型,是採大陸泉州之花岡石砌成。在城門門洞左方,有「皇清新建臺灣府淡水廳城碑記」,記載淡水廳築城始末,另在門洞上方,則有石刻一方,正中刻有的文字為「迎曦」,左方刻有:「道光戊子季春」,右方則刻有:「署同知李慎彝監造」的文字。
原憲兵隊
原憲兵隊建於昭和十一年,是新竹州廳土木課營繕係設計興建。設有貴賓室,提供皇族和高官使用的行館,當時稱之為新竹州自治會館。台灣光復後成為國民政府接收委員會居住地,再轉變成美軍顧問團團址,而後憲兵隊遷移進駐,今為玻璃博物館。
 
 
 
靈隱寺
相傳三國諸葛武侯率兵,渡河不成,人云河中孤魂野鬼饑餓阻行,遂命將士備糕餅無數,灑河慰之,旋即渡河無礙。是云製餅公會供奉孔明神像,緣由於此。 位於青草湖畔南郊的靈隱寺,又稱「孔明廟」,為早期台灣八景之一。綜覽本寺地理位置,三殿據地自立,猶如青蛙居中,蛙足旁跨。又聞:孔明廟僻處一隅,周圍林木蒼鬱,鮮少人跡。若香客至,則鳥雀成群結隊,吱喳喧嚷,故有鳥穴之說。 靈隱寺建築絢麗輝煌,殿前楹柱,精雕石欄,外壁浮雕四大金剛鎮守四方佛土,雄姿英挺威嚴。殿前廣場,大榕樹巍巍矗立,樹下有一「神石」,傳聞某日孔明先師託夢,謂湖中有石,面有紋。禪師請人打撈,果得一面有紋理之石。 不論青蛙或鳥穴的鄉野傳奇,走訪靈隱寺,得知「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鬱古柏含蒼煙」,清幽的環境,足以滌盡憂思。
護城河
您發現了嗎?護城河畔越來越浪漫了!水變清了,魚兒來了,不僅左岸咖啡來了,具有藝術文化氣息的店家也多起來了,愈來愈多美景的建構正在發生中! 東門大溝原是早期的「護城河」,貫穿市中心的精華商業區,除了其特殊的歷史紋理,更是本市重要的藍帶空間。道光六年,獲清廷同意建竹塹城,城樓計有四座,城垣週長八百六十丈,約二千七百公尺,城外挖掘濠溝為護城河,河上與各城樓設吊橋一座,兼具交通及防禦功能。 隨著歷史軌跡的流轉,防禦功能已漸式微,而卻與東門城古蹟、火車站、舊圖書館、戶政事務所、原國民戲院(今影像博物館)、北門大街、文化中心等,延伸出古今合宜的歷史文化休閒地段,提供市民悠遊漫步,懷思古之幽情,開展生活序曲。「映日木棉別樣紅,東風吹水綠參差。」這頃護城河,澄澄的新,升起了希望。
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於1933年建造,昔稱「新竹市營有樂館」,為全台第一座具有冷氣設備之戲院,其建築形式融合古羅馬與阿拉白建築風味,為日據後期二次大戰前展示日本國力之公有建築。在1944年,這裡曾經被轟炸侵襲,二樓幾乎毀損三分之一。 光復後,1946年,有樂館改為國民大戲院,除播放電影外,還曾舉辦過音樂會及入伍徵召等各種活動,因位在中正路商業區地點適中,每遇到好片上映,必定車水馬龍。直至1980年,戲院在縣、市分家後,經營情形不僅面臨縣市財產的糾葛,同時在娛樂媒體不斷推陳出新下,漸漸禁不起市場考驗,終於在1991年暫停營業。1999年三月八日開工整修,2000年五月二十一日落成啟用開館營運。 影像博物館的成立,不僅做為電影文物典藏、展示、播放、研究及教育推廣等之用,並提供另類表演空間,期待達到傳承國民戲院歷史文化體驗,形塑市民共有、共享的影像空間。
鳳凰橋
「今夜燈光影暗淡,難忘的鳳凰……」這首歌,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尤其是老一輩的新竹人更是朗朗上口。 1963年,上映了以環湖橋為背影的電影「難忘鳳凰橋」,這是一部由新竹在地人出資拍攝的台語黑白片,在當時叫好又叫座,票房更是直逼梁祝。 而歌曲中所描述的鳳凰橋,正是青草湖水庫水壩上的小橋。在電影上映後,成為許多情侶們的定情地。 青草湖距新竹市區僅四公里,在百年前是一座小湖,湖水水源來自於客雅溪,附近崗巒起伏,景緻十分秀麗。1956年,前人為儲蓄水量灌溉農田,而在青草湖興築了儲水壩。奇怪的是,需受嚴格維護的水源區與水庫,在四、五○年代時,反而是熱門觀光勝地!不但被遊客當成風景區,竟然也名列竹塹八景之一。從楊雲萍先生的<台灣遊記>一書所著墨新竹的二個景點中,除了城隍廟之外,青草湖鳳凰橋就是另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勝地。 而今再度踏上青草湖跨壩六米寬的鳳凰橋,不僅人事全非,就連影物也有所不同了,只有記憶中的那首歌,仍舊如昔地唱著:「……月夜朦朧又照著,難忘的鳳凰橋……」
李鍚金孝子坊
新竹市的牌坊由楊氏節孝坊(石坊街)、江氏節烈坊(已毀)、張氏節孝坊(湳雅莊萬年橋畔)、蘇氏節孝坊(湳雅莊)及全台僅存的一座孝子坊--李錫金孝子坊(明湖路),匯聚成一石坊群,散落於新竹市北門外,巍峨聳立了一個世紀,成了這一帶特殊景觀。 李錫金孝子坊創建年代:清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 歷史背景:為旌表新竹誥封直大夫國學生李錫金,是台灣唯一僅存的孝子坊,原址於市郊湳雅,民國五十年初冬移於現址。錫金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事母至孝,事蹟傳誦鄉里。 建築特色: 在石坊明間上層脊樑正中有葫蘆座,兩旁有魚龍吻,脊樑上有刻有仿屋簷的勾滴淺雕,上枋正中有聖旨牌,此乃新竹牌坊共通題材。上枋與中枋間的額板,書有楷書字體「孝子」兩字,兩旁花板為青斗石透雕。中枋與下枋額板,陽面書有「李鍚金坊」以及「旌表新竹縣原籍晉江誥封奉直大夫國學生」「大清光緒壬午年陽月」等文字,陰面則刻有會請旌表芳名的字碑。下枋陽面刻有四龍一珠,陰面刻有雙鳳雙龍一珠的圖案。次間的上下枋石雕花板刻有麒麟,下枋刻有琴、棋、書、畫的圖案。在明間與次間的雀替(柱樑交角上近三角形之雕刻構件,防止樑柱側向推力所產生的位移),為花草圖案。每根柱子之底端,深植地下,並有葫蘆型之夾杆石穩定柱子,使石坊更形穩固。

瀏覽人次:13638 人  更新日期:108-06-13